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夏日的雨丝总是不期而至,当雨丝成幕,万千色彩的伞面瞬间撑起现代都市独特的风景。在长江之畔的四川泸州,历经漫长时光淬炼的分水油纸伞,正以古朴雅致的姿态,在烟雨朦胧中续写着千年非遗传承的篇章,让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笔下的诗意画面——“撑着油纸伞/独自/彷徨在悠长/悠长/又寂寥的雨巷”。
油纸伞被誉为 “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”,是承载东方美学与文化记忆的艺术符号。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,这项技艺已传承400余年,完整保留了桐油涂刷、石印彩绘等传统工艺。2008年,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作为响当当的“四川老字号”,毕氏家族世代以制伞为业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已是该技艺的第六代传人。走进分水油纸伞作坊,68岁的毕六福俯身于工作台前,专注地进行伞骨打磨。“选料是第一道关,伞骨必须用海拔800米以上阳坡生长3年的楠竹。”他一边演示着削竹工序一边介绍。从选材、制骨到裱纸、上油,一把油纸伞需历经96道手工工序,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匠人,也需耗时一周方能完成。这些凝结着匠人心血的油纸伞,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器具,更是行走的文化记忆。
在悠悠岁月长河中,油纸伞是古人情感与期许的寄托。古时候学子们进京赶考,行李中一定会带上一把油纸伞,它为学子一路遮风挡雨,也寄托着家乡故人最深刻的思念和祝福。当女子披上嫁衣,开启人生新篇章时,娘家会赠予一把油纸伞。“油纸”与“有子”谐音,饱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。
随着时代变迁,油纸伞一度遭遇生存危机。毕家父子在传承中创新,令古老技艺焕发新生。2009年,毕六福之子毕原绅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归,成为家族制伞第七代传承人。他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的转变,将油纸伞从传统雨具升级为兼具装饰、收藏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工艺品。在保留山水花鸟等传统纹样的基础上,设计团队大胆融入京剧脸谱、憨态熊猫等元素,推出“醉红颜”“青山远黛”等国潮系列,同时突破单一石印工艺,引入彩印、手绘等技术,让伞面呈现出更加绚丽的视觉效果。
思路一换,油纸伞大受市场欢迎。毕原绅说,电视剧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热播期间,定制款桃花伞在电商平台单日销量突破万把,带来这一改变的,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。
毕原绅在制作分水油纸伞 受访者供图
如今,毕六福油纸伞年产量稳定在15万把,不仅带动100余名工人在作坊就业,更通过“居家制伞”模式为周边乡村妇女开辟了灵活就业途径。在毕原绅带领下,电商团队构建起覆盖直播带货、跨境电商的线上销售矩阵,线上销售额占比超80%。毕六福父子还成立了油纸伞技艺传习所,与泸州多所中小学校、职业院校共建研学基地,推出制伞体验课程。
如今,泸州分水油纸伞正凭借绚丽多彩的伞面和精湛的制作技艺,跨越地域界限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近年来,在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内,分水油纸伞体验点年均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。毕氏父子还携油纸伞亮相国内外30余个展会。承载着400年匠心的油纸伞,从长江之滨走向世界舞台,成为讲述中国故事、传播东方美学的文化使者。(本报记者 王雪娟)